小白鼠,俗称小鼠、尖嘴鼠,是啮齿目鼠科小鼠属物种小家鼠(Mus musculus)的变种,由于颜色纯白而得名。[1][8][9]小白鼠是人类长期驯化的结果,早在17世纪人们开始将小白鼠应用于比较解剖学研究,19世纪进一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3]由于小白鼠易于在实验室饲养与繁殖,同时又具有体形小、繁育周期短、经济方便的哺乳动物等特征,在科研领域得到较快的发展。[10] 小白鼠有尖突的嘴吻,脸部上宽下窄,呈三角形。吻旁长有长长的触须,体长13~16厘米。成年公鼠体重一般为20~40克,母鼠为18~35克,寿命一般为1~3年。[3]小白鼠有昼伏夜出、适应性差、杂食性的习性。[1][3]主要用作宠物饵料和科研两方面用途。[7][8]
小白鼠因为具有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体型小、基因接近人类等优点,成为了科研实验的常用动物。[11]小白鼠经过人们长期选择、定向培育,已形成许多品种类型。一般人们把它分为普通常用小白鼠和满足特殊需要的特种小白鼠两类。特种小白鼠有高癌鼠、低癌鼠、糖尿病鼠及先天 性肌肉萎缩病鼠等。[1]1972年以前,国际上公认的小白鼠约有250个品系。[12]现常用品系有BALA/C小白鼠[13]、NIH小白鼠[14]、ICR小白鼠[15]、ddY小白鼠[16]、FVB小白鼠[17]等。小白鼠在生命科学[18]、医学[7][19][20]、心理学[21]、工业制造[20][22][23]、毒性检测[24]等领域应用广泛,每年有几千万只小白鼠被用作科研实验。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12][21][20][22] 2016年,小白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等级。[2]随着小白鼠等实验动物的在科研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也开始关注实验动物的福利问题,全球科学界开始呼吁缩减实验动物的数量,同时提高实验效率,来保证科研成果的真实准确。[25]对此,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了动物福利的“3R原则”,80年代开始,中国也陆续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6][27],并在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来约束实验操作。[28] 世界实验动物日(The World Lab Animal Day),是在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发起,旨在倡导科学、人道地开展动物实验。[29]此外,几乎每个动物实验基地都会有实验动物纪念碑。如南京军区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建造了既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又饱含深刻的警示及教育意义的实验动物纪念碑,表示科技人员对为科学作出贡献与牺牲的动物致以永恒的悼念。[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