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郭象等。[2] “清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品评、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籍进行义理阐发等,随后清谈的主题还涉及名教与自然之辨、本体有无之辨、言意之辨、才性之辨、圣人有情无情之辨等话题。清谈的形式主要有一人主讲式、二人论辩式和多人论辩式,其中以二人论辩式为清谈的主要形式。[2] 两晋至20世纪之前,大多学者对“清谈”持批评态度,提出“清谈误国”的观点。20世纪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中国哲学的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持辩证态度看待“清谈”,认为“清谈误国”的说法存在一定偏颇,“清谈”本身对当时思想文化的进步以及哲学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2]
名义考辨
“清谈”的“清”与“浊”相对,意为清雅,“谈”即为言谈。“清谈”原义主要有二,分别是雅谈和正论。“雅谈”泛指一切美好的言谈,通常是个人性的,而不是公众性的舆论。“正论”,指以褒贬对人物进行评论,重在 贬,带有舆论性。“清谈”兴起的时间早于玄学兴起的时间,因此,“清谈”的原义并不包含玄学的内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