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圣水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江圣水寺,位于四川省内江城西约4公里的沱江岸边,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占地面积14000㎡,因唐代的水观禅师于后山岩处观水开悟,加之山岩壁间终年泉水不断流出,被视为“灵泉”、“圣水”,故以“圣水”为寺名,宋初扩建后更名为“兴慈禅院”,宋末复名“圣水寺”,有“中川第一禅林”之称。[1][2]
内江圣水寺依山沿江而建,是内江市城区难得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型禅林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格局完整,并包含东汉崖墓、唐宋石窟造像、明代石桥、石坊等历史遗存,内涵丰富,底蕴厚重,是一座宝贵的“古建博物馆”,同时具有历史、艺术、宗教研究价值。[1]内江圣水寺现有唐宋以来的石刻67[kān]、450余尊,总长60余米。寺内现存最早的题刻为唐乾宁三年(896)题记,字为楷体。寺内的唐代千手观音石刻造像,为现在存世不多的男相观音。此外,内江圣水寺还有明代所建的石拱桥、石牌坊和放生池以及藏经楼前的经幢都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特别是明代的“名相大儒”赵贞吉(内江人,字孟静、号大洲隆庆(1567—1572)年间官至宰辅,以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所书的“书圣水岩诗”豪情奔放,飘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
2013年,内江圣水寺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3]

建筑特色

圣水寺自唐宋以来历代均有修缮。明末清初毁于兵[xiǎn],清康熙、雍正年间有一次大规模复建和扩修。寺庙占地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大小庙房170余间,极盛时常住僧众达300余人,号称“中川第一禅林”。现存主体建筑按东、西、中分布。东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圆觉楼。西为古大悲殿,中为说法堂。寺后山岩存唐宋以来摩崖造像67龛450躯。大悲殿有晚唐作品千手观音摩崖造像,高宽各8米,雕工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