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

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的经济形式
地摊经济(Street Vending Economy),[1]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通常指的是在公共场所、街头巷尾、露天市场或其他开放区域,个体商贩以临时搭建的摊位、摊点或简易设施为基础,进行商品或服务的销售,[3][4]具有成本低、灵活性高等特点。[2]地摊经济按类型可分为流动商贩、二手市场、跳蚤市场、农夫市场和集市等,[5]按种类可分为食品摊点、服饰摊点、手工艺品摊点、杂货摊点、农产品摊点和文化娱乐摊点等。[6]
地摊经济,在中国古代就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最早以地摊为主要形式,后来发展为集市和坊市。[7]2020年以来,地摊经济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8]美国的地摊文化起源于车库、院子销售和农夫市场,[9]采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营业执照”经营模式,重视商贩自治组织的作用[10]日本的地摊文化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出现了“黑市”。[11]日本的地摊经济管理相对宽松,但地摊摊主在开始营业之前必须接受专业的安全知识培训,并获得营业许可证和消防许可证后才能上岗。[10]
地摊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文化传承、促进乡村发展,能够提供多元化商品服务,满足低收入人群需求等,[12][9]但同时也存在着管理问题、食品卫生问题、环境问题、维权问题和交通治安问题等局限性。[13]

基本概念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