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简称农科院(CAAS),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中央级别的农业科研机构,也是新中国三大科学研究院之一[2][5],是中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农业及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咨询机构,是三农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担负着中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公益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6]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于1957年3月,中共中央为了集中国内农业科研力量,决定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3]。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以来,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前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进行视察,提出精简机构和解决科研设备、仪器、人才和场地的问题。而在197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受到了中央的重组与下放。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了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发展也来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以后,伴随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玉米杂交种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棉花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取得重要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发明奖项。1987年,植物保护研究所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项,次年蚕业研究所和甜菜研究所也取得技术发明奖。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棉花研究所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审计室升格为审计局。1999年,随着国家科技改革的推动和科研体制的重大调整,研究与开发工作步入以创新为驱动的新阶段,领域不断拓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和新成就。[7]
截止2023年12月9日,农科院设有10个职能部门,包括院办公室、科技管理局、人事局等,以及34个直属研究所如作物科学所、植物保护所等,还包括研究生院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等,共计46个部门和单位。农科院的研究领域涉及农业科技的多个前沿领域,并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现代农业建设展开,建立了包括基础前沿、作物、园艺、植保、资源与环境、畜牧、兽医、农业微生物、农产品质量与加工、农业装备工程与信息、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在内的11大学科集群、58个学科领域和283个研究方向的三级学科体系。[1]
截至202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11171人,其中编制内的职工人数为6849人。专业技术人员共计6167人,其中包括1458名正高级专家和2123名副高级专家。除此之外,该院拥有81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总数为16人,高层次专家和人才计划成员总数超过400人,这其中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成员。“农科英才”项目的成员人数达到422人。[1]
中国农业科学院共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0个科研工作站。此外,该院还建有全球最大的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单体设施以及亚洲最大的大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集群。中国农业科学院还拥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个中国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要科研设施。同时该院建有12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13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其中长期保存的作物品种资源超过53万份,在全球排名第二。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原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在藏书量方面,国家农业图书馆在亚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