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中国历法中二十四个特定节令
1
5
二十四节气(China's 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14]。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为一个回归年,计365天。从天文学上说,太阳从黄经[a]零度起,沿着黄经每运行15度的时日为一个节气,也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16],每年运行360度,春分为0度,[17]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16][18]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9]。夏商时期,古籍《夏小正》中已有冬至和夏至的记载[20],人们开始通过星象、气象、物候等信息形成了对二十四节气的初步认识[20]。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始于春秋,并在当时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于秦汉时期完全确立,[21]经历了从二分二至到四时八节,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22][23]。汉朝初期,邓平等颁布《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作为国家历法收录,并以此来指导农事,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2][19]。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18],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现象相对应,总结出了七十二候与二十四番花信风[19][24],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鸟类、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2]。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庆民俗、宗教祭祀活动等密不可分,为人们的健康养生提供了科学依据[19]。人们围绕每个节气,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2][22]。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2][25]

节气含义

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运行到达太阳黄经的位置,以及地面气候演变次序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为一个回归年,计365天。从天文学上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着黄经每运行15度的时日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春分为0度,[17]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每个月有两个节气[16]。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行观察、探索和分析总结的结果[26],表述了全年的气候和物候特征以及物候变化的规律,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