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俄语: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俄罗斯称之为东方战争(俄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或“第九次俄土战争”。战争于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战争双方是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撒丁王国组成的联盟。[1][2][3][4]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俄罗斯帝国不断扩张蚕食其领土,而英法倾向于保留奥斯曼帝国以维持欧洲的力量平衡。当时奥斯曼帝国内一部分巴勒斯坦基督教徒关于圣地的归属问题产生分歧,法国宣布保护罗马天主教徒的权利,而俄罗斯宣布保护东正教的权利,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都拒绝让步,战争爆发。1853年7月,俄罗斯军队占领奥斯曼帝国宗主权下的多瑙河公国,英法开始支援奥斯曼帝国。[2][5][3]同年11月,俄军在锡诺普海战中大败奥斯曼帝国舰队,次年1月,英法派舰队驶入黑海,战争全面爆发。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英法联军于 1854年9月登陆克里米亚,并在阿尔玛河战役中击退俄军,俄军退守塞瓦斯托波尔城,被英法联军围困。俄军曾于10月25 日发动巴拉克拉瓦战役,但被联军击退。[2][5][6]11月,俄军再次发起发动反击,主动出击英军在因克曼的基地,但也被联军击退。1855年,意大利撒丁王国向克里米亚派遣了一支远征军,与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一起参加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联军在城市周围部署重炮,开展全面轰炸,终于在1855年9月攻破塞瓦斯托波尔城,迫使俄国停战议和。1856年,《巴黎条约》签订,战争结束。[2][5]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虽保住了在克里米亚的主权,但失去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2][7]在本次战争中,开始大量使用了枪炮等工业制造的武器,后方军医院与铁路等作战概念出现,电报的应用也促进了战地新闻情报的发展,对参战诸国均产生深远影响。[2][7] 战争背景
东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