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觉罗·鄂尔泰

清朝中期名臣
西林觉罗·鄂尔泰(1680年3月10日—1745年11月5日),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代官员。[1][2][3]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4]
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鄂尔泰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二十岁时中举,之后袭佐领世职,充三等侍卫。此后多年,鄂尔泰未有升迁,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37岁的鄂尔泰才出任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雍正帝即位后,鄂尔泰得到重用,先后被任命为云南乡试副主考、江苏布政使。雍正三年(1725年),鄂尔泰被任命为广西巡抚,未及赴任又改任云南巡抚,并管云贵总督事;次年十月,鄂尔泰获得总督实职,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六年(1728年),改任云贵广西总督,次年加少保衔。在西南任职期间,鄂尔泰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面推行改土归流。雍正十年(1732年),鄂尔泰被召回京,任保和殿大学士,位居首辅,后又晋封伯爵。当时,清政府正对准噶尔用兵,鄂尔泰奉命赴陕甘前线督师,回京复命时,他向雍正帝建议罢兵议和,最终,雍正帝采纳了他的请求。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黔东南古州暴发苗民反清起义,因此事发生在鄂尔泰改流地区,他被削除伯爵。[1][2]
乾隆帝继位后,鄂尔泰先后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一等轻车都尉、三代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封三等伯,赐号襄勤;兼任议政大臣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病逝,乾隆帝赐谥文端,令其配享太庙,入贤良祠。鄂尔泰去世十年之后,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逆诗案牵连,被撤出贤良祠。[1][2]
雍正帝曾赞鄂尔泰为“天赐奇臣”。[1]鄂尔泰是乾隆皇帝以诗为纪、终身怀念的“五阁臣”之一,乾隆帝称鄂尔泰为“国家之柱石”,“文武之仪型。”[1][5][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