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狭窄

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是二尖瓣叶增厚,交界粘连、融合,瓣下腱索挛缩所致二尖瓣口开放幅度变小或梗阻,引起左心房血流受阻的疾病,[8]风湿心脏瓣膜病中最常见的类型。[9]
依据病变严重程度,二尖瓣狭窄可分为3型,即隔膜型、增厚型和漏斗型。[10]该病的主要病因是风湿热,多见于急性风湿热后。[2]
二尖瓣狭窄至中度开始出现临床症状。[2]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2]、乏力、心悸[3]、咳嗽、[2]胸痛和咯血等。[3]常见心房颤动、急性肺水肿、血栓栓塞、右心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2]超声心动图是确诊该病最敏感、可靠的方法。[2]根据听诊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第一心音亢进、开瓣音及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可进行诊断。[5]
二尖瓣狭窄治疗原则首先要对症处理,缓解患者症状,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对于合并心房纤颤者应该抗心律失常、抗凝治疗,如需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首选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11]根据病因,推荐预防性抗风湿热治疗,即长期甚至终身使用苄星青霉素。对于不同并发症,应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如大量咯血可同时使用镇静剂及利尿剂;预防栓塞,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2]对于中重度二尖瓣狭窄、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或有肺动脉高压发生者,需通过机械性干预解除二尖瓣狭窄。[2]根据瓣膜的病变程度,考虑是否手术治疗,常用的介入及手术方法有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分离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术。[2]
大多数二尖瓣狭窄是由风湿性心脏病所致,60%的单纯MS的患者有风湿热病史,男女患病比例为1:2。[12]1902年,英国爵士Brunton提出了二尖瓣连接部切开术的概念。20纪60年代,开放式二尖瓣连接部切开术逐渐成为治疗二尖瓣狭窄的重要术式。[13]该病的进程差异很大,从数年至数十年不等。预后主要取决于狭窄程度及心脏肥大程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