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1][2]
富弼年少时好学、有气量,得到大臣范仲淹晏殊的赏识。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 ,富弼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初仕将作监丞、出知河南府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后辞官为父守孝三年,范仲淹因言遭贬,富弼为其辩护,也被贬为[jiàng]州(今山西运城新绛县)通判,累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西夏王李元昊称帝后,要求北宋承认其合法地位,富弼上奏《论西夏八事奏》。宝元三年(1040年),富弼担任开封府推官,知谏院,屡屡上谏宋仁宗。后奉命出使契丹,期间不顾个人安危,与契丹主耶律宗真几番据理力争,最终成功拒绝契丹割地的要求,并维护了北宋与契丹的和平。庆历三年 (1043年) ,富弼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多条时政建议,主张革除弊端。最后遭到构陷,出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青州山东省潍坊市)。河朔地区遭遇大洪灾,富弼救助五十余万灾民,其救灾方法还被全国视为典范。至和二年(1055年),富弼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宋英宗即位后,受封祁国公,宋神宗一朝又进封郑国公,期间富弼以足疾为由,屡辞高官,他还劝谏宋神宗要辨察奸邪、亲近忠良等。熙宁四年(1071年),富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免相位,以左仆射之职改判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富弼趁势请求退休,以司空、武宁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之职退居洛阳。退休期间,富弼仍然关注朝廷大事,并积极谏言。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富弼在洛阳家中逝世,终年八十岁,朝廷赠太尉称号,上谥号“文忠”。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富弼配享宋神宗庙庭。[1][3][4][5]
富弼为官期间,政治上参与庆历新政,在河朔救济大量灾民;外交上多次出使契丹,坚持抵御西夏史学上著有众多史学著作,以供后人参考。著有《富郑公集》留世。[1][6][7][8]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者余敏辉在《三朝宰相富弼的政治风采》一文中指出,富弼“历任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初为谏官,屡次极言进谏,大胆抨击时政;并多次出使辽朝,不辱使命;后与范仲淹倡言新政,保国利民。晚年阻挠王安石变法,称疾引退,不愧为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史称‘有大臣之风’。”[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