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噶尼喀湖-抖音百科
坦噶尼喀湖(英文名:Lake Tanganyika)是仅次于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水湖,也是非洲最深的湖泊,位于非洲中部、东非大裂谷西南部,分属非洲中部的四国:东岸大部分属坦桑尼亚;东北端有一部分属布隆迪;西岸属刚果(曾一段时间为扎伊尔);南岸属赞比亚。[2]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6],东西宽48-70千米[6],平均水深570米,最深处可达1470米,面积约32900平方千米。[6][2]坦噶尼喀湖入湖的河流主要有马拉加拉西河、鲁济济河等,湖水唯一的出口是卢库加河。[6][1][3][6][7][8] 坦噶尼喀湖是在第三纪中新世形成的,属于标准的裂谷型湖(构造湖)。坦噶尼喀湖狭长而水深,由南北两个最深处超过1000米的深水盆地组成,东西两岸则为绝对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湖岸蜿蜒曲折,湖岸线长达1900千米,由于断裂的原因,湖岸弯曲处多呈钝角。坦噶尼喀湖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分为干湿两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主要集中每年5-10月(即湿季),且气温高,湿度大;11月到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很少,气候干燥。坦噶尼喀湖生物种类丰富,主要为非洲热带动物、水生生物,截至2013年,记载的动植物有2156种,其中600种属本地特有物种,例如Ferrissia tanganyicensis、坦湖螺、带状水眼镜蛇等。[9][3][1][6][8] 在成为殖民地以前,坦噶尼喀湖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是一个分散的部族社会。1858 年,欧洲探险家理查德·伯顿和约翰·汉宁·斯皮克发现了坦噶尼喀湖。19世纪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狂潮过后,坦噶尼喀湖周边分别被德国、比利时和英国瓜分,在1914年,坦噶尼喀湖又成了德属东非、比属刚果以及英属北罗德西亚(现赞比亚共和国)的自然边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在战争初期完全控制了坦噶尼喀湖。1916年7月,盟军切断了铁路连接,德国人放弃了坦噶尼喀 湖地区。各国独立后,坦噶尼喀湖位于坦桑尼亚、刚果、布隆迪和赞比亚四国的交界处,为其四国所共有。坦噶尼喀湖的鱼类是沿湖地区居民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和收入来源,渔业是周边国家居民的主要经济活动,区域附近约有100万人靠捕鱼为生,有45000个渔场和800个小港口。位于坦噶尼喀湖东岸大陆部分是世界上著名的剑麻产地,素有“世界剑麻之乡”的称号,经过几个港口的坦噶尼喀湖也作为周边国家进出口产品的运输水道,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10][7][2] 2008年12月,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Lake Tanganyika Authority,LTA)成立,总部位于布隆迪布琼布拉市。坦噶尼喀湖沿湖有布隆迪的鲁济济(Ruzizi)、赞比亚的恩松布(Nsumbu)以及坦桑尼亚的马哈莱(Mahale)和贡贝(Gombe)等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2]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