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松(1900年8月25日[a]-1995年11月8日),原名钟雍田,别号常青、长青,浙江松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 1924年4月,钟松进入黄埔军校,成为其第1期学生,[3]但是不久就因伤转入军校第2期炮兵队第2区队学习。在校期间钟松历任中央军校第三期军械处第一库库长、入伍生总队连长以及国民革命军第二 十一师营长和第六旅第十二团团长。1933年从军校毕业后,在对日作战中,钟松英勇抗战并因功不断晋升。1933年3月,钟松与日军在南天门血战,并因功晋升为补充旅的旅长,1936年又任第二十旅旅长。1937年8月9日,钟松打响了淞沪抗战的第一枪,此后,钟松又晋升为第六十一师师长,率兵与日作战。1938年4月钟松领61师顺利将土肥原的部队阻挡在防线以外,8月,钟松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71军,不久钟松就被授予了陆军少将。1941,钟松晋升为第76军的代军长,并且很快就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军的军长。1945年4月,钟松又被任命为新编第七军的军长,7月,改任第三十六军军长。1946年起,钟松任整编第十六师的师长、西安警备司令以及第十二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同时还担任了江浙“反共救国军”副总指挥和浙江省政府的代主席。1947年8月,钟松所在的第三十六师近乎被彭德怀歼灭。解放战争后,钟松逃到了台湾,并任“行政院’侨务委员会委员。1970年钟松前往荷兰定居,1995 年病逝。[2][1] 学者汤家玉评价钟松:“抗日战争时期,钟松对日作战勇猛,屡立战功。”[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