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

蒙古帝国大汗
林丹汗(1592年-1634年,蒙古语:ᠯᠢᠭᠳᠡᠨᠬᠠᠭᠠᠨ,鲍培转写[b]:Ligden qaγan,西里尔字母[c]:Лигдэн хаан)名林丹巴图尔,汗号为库图克图汗[d]孛儿只斤氏,也称陵丹汗、灵丹汗等,明人称为“虎墩兔憨”,为蒙古北元朝第35任大汗(在位时间:1604年-1634年),也是蒙古北元朝最后一位大汗。[2][3][4]
林丹汗是蒙古大汗布延薛禅汗长孙,因其父早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便继承汗位,年仅十三岁,号“库图克图汗”。[3][4][10]林丹汗继位之时蒙古内忧外患,虽名义上是蒙古共主,但是实际上也只是掌控察哈尔部,且多遭明朝蔑视,但其在任期间,蒙古也逐渐统一,古漠南一度成为察哈尔部的天下。[3][4][10]万历四十年(1612年),林丹汗率军攻打明朝边境,大败而归。三年后,林丹汗再次攻打明朝边境,于义州大败明军,洗劫城池,自此明廷不再轻视林丹汗,蒙古各部也逐渐恢复对林丹汗的朝贡。之后,林丹汗因战争胜利,与明廷在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一带开启互市。[3][4]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林丹汗由信仰黄教[e]改为信仰红教[f],引得其部下不满。[3]同年,因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明朝边境,林丹汗选择驰援明廷,大败,随后林丹汗选择联明抗金,并因此与后金交恶。[3][11][12]天启三年(1623年),努尔哈赤改变战略攻打林丹汗部,林丹汗再次大败。因多次战败,林丹汗声势大跌,林丹汗选择更改“攘外”策略,从而转为“安内”,并成功收复喀尔喀部等多个部落。随后,后金采取分化策略以此削弱林丹汗实力,并趁机出兵。林丹汗本欲死战,但因部下人心浮动,无奈选择丢下[]重粮草等西渡黄河。至甘肃大草滩(现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后,林丹汗因粮食不足,多次侵扰明朝边境以掠夺食物,并欲谋以青海为根据地与蒙古其他部落组成“反黄教联盟”,借机东山再起。但不久后的崇祯七年(1634年)夏秋之际,林丹汗因天花病死于甘肃大草滩,终年43岁。死后,其残余部下及其妻子、儿女皆归降于后金[5][6][13][14]
林丹汗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加强集权,巩固汗权。在文化上推行黄教与红教,并命人修编翻译了《甘珠尔》。在外交上与明朝达成外交,并选择联明抗金。林丹汗在位期间对蒙古的政治、文化、外交方面都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同样,林丹汗的多种举措也加速了北元的灭亡。[5][6][15][16]现代学者杨强也曾评价:“林丹汗的败亡对17世纪中期东亚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

人物生平

年少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