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燧

唐代中期名将
马燧(726年-795年9月4日),字[xún]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祖籍右扶风(今陕西兴平)。他是唐代中期的一位名将,也是一位官员和节度使。马燧年少时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兵法和战略,具备丰富的谋略。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他曾劝范阳留守贾循倒戈,但计划泄露后他成功逃脱。他历任赵城县尉、左武卫兵曹参军等职。大历十年(775年),他被任命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之后于大历十四年(779年)调任河东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他奉诏讨伐魏博叛将田悦,先斩杀田悦部将杨朝光,随后在临[míng]大破田悦。贞元元年(785年),他率军连续击败李怀光,平定了河中。贞元二年(786年),他抵御吐蕃的入侵。然而,由于轻信吐蕃人,他在平凉劫盟时失去了兵权,被调任司徒兼侍中。贞元五年(789年),他与太尉李晟一同被绘像于凌烟阁。贞元十一年(795年),马燧因病去世,追赠太尉(或太傅)并谥号为“庄武”。[1]马燧的功绩使他与浑瑊、李晟一同被绘像于凌烟阁。

人物生平

敢于任事

马燧的祖先从右扶风郡迁来汝州。祖父马[mín],官至左玉[qián]卫仓曹。父亲马季龙,曾中举明兵法科,豪爽擅长兵法,官至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军使。马燧早年时,有次和几个哥哥读书,放下书叹气说:“国家将有难了,英雄应立功于世,平定天下,怎能辛辛苦苦当儒生呢!”马燧仪表风度杰出,身长六尺二寸,沉着勇敢多智谋,博览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兵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派光禄卿贾循守范阳。马燧劝贾循说:“安禄山背恩反叛,虽然攻陷了洛阳,定将被消灭。您为什么不建稀世功勋呢?杀死他的将领向润客、牛廷[jiè],抄他的老窝。安禄山向西不能打进关中,就会困在那里被抓住,天下就可以平定了。”贾循虽赞同这话,但未乘机定计,事情泄露了,安禄山派韩朝阳来请贾循。韩朝阳到了范阳,和贾循谈话,暗地埋伏武士用弓弦勒死了他。马燧逃出跑到西山,隐士徐遇把他藏了起来。一个月后,马燧从小路来到平原郡。平原郡失守后,他又逃到魏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