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窑址

1961年于福建发现的窑址
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于1956年被发现。各窑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窑具。
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计有26处。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和最有代表性的金交椅山窑址,其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多种器形的青瓷和酱黑器。
磁灶窑产品在日本和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发现,从而证实磁灶是闽南地区生产外销陶瓷的重要窑场。磁灶窑址为研究磁灶窑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烧成,胎质若瓦胎,较粗松。童子山宋窑还有在盆内题诗者,为泉州同时期窑址所仅见。草庵宋黑釉“明教会“碗,以及误认为“国姓瓶”的小口陶瓶,均出自磁灶窑。宋元时期磁灶窑产品大量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南亚、西亚的一些国家也发现该地产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