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功能不全(luteal phase deficiency,简称LPD)[1]又称黄体期缺陷,[2]是指黄体发育不全、过早退化、孕激素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分泌化不良引起的月经失调和生育功能缺陷综合征。[3]它是一种妇科疾病。[2]黄体功能不全(LPD)的概念是由乔治安娜·琼斯(Georgeanna Jones)于1949年首次提出。[4]黄体功能不全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生育期妇女中黄体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10%,不孕症妇女中为3.5%~10%,早期妊娠流产中为35%,习惯性流产中为20%~60%。[3]促排卵治疗中,hMG-hCG疗法黄体功能不全发生率为50%,氯米芬疗法为50%。[3] 黄体功能不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卵泡期卵泡刺激素(FSH)分泌降低,黄体生成素(LH)脉冲释放节律异常,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排卵峰值不足,以及子宫内膜对孕酮[tóng](P)反应性低下等,均可引起黄体功能不全。[2]其病因可能与子宫内膜孕酮(P)受体缺乏、卵巢本身病变(如卵巢纤维化,卵巢及周围组织炎症)、植物神经功能素乱、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增多等有关。[2] 一般认为黄体功能不全并非一种持续存在的疾病,是一种偶然发生的功能不足,处于亚临床状态,其临床表现不明显。[2][5]黄体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前期点滴出血或月经淋漓不净,不孕、流产或复发性流产(RSA)。医生主要依据病史、基础体温、子宫内膜活检、黄体中期孕酮(P)水平的测定、B超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情况等综合诊断。[2]
黄体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异常子宫出血、调节月经、促进排卵和补充黄体。[2]西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主要是药物治疗,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症首当补肾,同时要健脾,根据临床证型采用内服外治辩证治疗。[1]黄体功能不全症应注意预防和调护,黄体功能不全的女性怀孕后,在孕早期应尽量提早保胎治疗。[6]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