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驹

北宋末南宋初时期诗人
韩驹(1080-1135)字子苍,号牟阳,学者称他陵阳先生,晚年居临川,又号北窗居士;四川成都府路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北宋末南宋初江西诗派诗人。[1][2]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韩驹出生在四川陵井盐,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zhé]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1][2][3]
韩驹历来被视为在江西派诗人中,诗歌造诣仅次于黄庭坚陈师道,诗名甚著。韩驹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著有《陵阳集》四卷。[2][1]

生平简介

韩驹自幼好读诗书,博及古今。他的《李氏娱书斋》诗回顾少年生活“忆吾童稚时,书亦甚所爱。传抄春夏秋,讽诵昼连晦;饮食忘辛咸,污垢失盥洗。”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后游许州(山东新县),当时苏辙谪许州,韩从之学,辙甚赞赏其才华,评其诗,以为“神似储光羲”,曾为之作《题韩驹秀才诗卷》绝句云:“唐朝文士例能诗,李杜高深得到稀。我读君诗笑吾已,恍然重见储光羲”。诗中把韩驹与储光羲相提品论,足见苏辙对他诗作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