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图》是由隋代画家展子虔创作的山水画,绢本、青绿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游春图》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卷,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画上面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1][2][4] 《游春图》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仕女泛舟水上,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放。[5]《游春图》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6] 2017年9月,《游春图》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展出。[4]
创作背景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绘画多以人物为主,有时为了画面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必须添加山石林木在画中,也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犹如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道具一样,并不给人以“实”的感觉,而是“虚实相生”,交待出人物所处环境即可。所以在早期中国绘画中,常会看到山不如人大,树不比人高,空间二维,无远近之分的平面感。虽然这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文人写意画的“得意忘形”,不以形似为标准打下了铺陈,但是,终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审美需 求,和艺术家崇尚自然,热切地要表现自然万物的强烈愿望。所以,以山水花鸟为主体的绘画不断发展成熟,最终形成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的完善体系。中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便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