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

是临床常见新生儿期疾病之一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超过60种红细胞血型抗原能够引发抗体反应导致溶血发生,最常见的是Rh血型不合溶血病和ABO血型不合溶血病。[2]中国,ABO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HDN约占85.3%,Rh血型系统约占14.6%。[5]
新生儿溶血病中ABO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40%~50%的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3]溶血通常程度轻,贫血不严重,肝脾肿大不常见,黄疸为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极少数病例会出现黄疸发展迅速,导致胆红素脑病发生。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可依据母婴ABO血型不合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行血清学检查如直接Coombs’试验和(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可确诊,尤以抗体释放试验诊断价值最高,此两项任何一项阳性都可以确诊ABO溶血病。[2]
Rh溶血中以RhD溶血病最常见,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3]临床症状的轻重与溶血程度相一致,以胎儿水肿和(或)黄疸、贫血、肝脾大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致死或遗留严重后遗症。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可依据母婴(胎)Rh血型,孕期母亲Rh血型抗体水平、胎儿超声、病史、临床表现及胎儿或新生儿血常规存在溶血、贫血表现等做出初步诊断,在此基础上行胎儿或新生儿血清学检查如Coombs’试验及(或)抗体释放试验阳性可确诊。[2]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目的是预防严重贫血和低氧所致的宫内或出生后不久的死亡;避免由于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胆红素脑病。[6]出生前治疗以宫内输血为主要方法,可以防止胎儿在出生后出现严重溶血病并发症。出生后,临床上可结合总胆红素水平、胎龄、危险因素和出生后时间,决定采用光照疗法或换血疗法。[2]轻型病例多为ABO抗体型,经过及时的正确治疗预后良好,成长后同正常儿。重度病例常为Rh抗体引起的溶血,往往因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而并发核黄疸,甚至胎儿水肿或死胎,预后较差。[7]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