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CSIL),指宫颈部位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后,在鳞状上皮内形成的具有相应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的上皮内病损,[3]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CSIL常发生于25~35岁妇女。[2]
CSIL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和原位腺癌(AIS)[7]HPV感染是发生CSIL的必要条件,但绝大多数HPV感染者并没有发生CSIL或宫颈癌,单纯HPV感染不足以导致这些疾病。慢性感染、性传播疾病、吸烟等均为共同致病因素。[3]CSIL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也可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发生接触性出血。[2]疑似CSIL或子宫颈癌患者,临床常采用三阶梯诊断流程,即子宫颈脱落细胞学和/或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诊断。[7]约60%的LSIL会自然消退,HSIL可发展为浸润癌,需要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冷刀锥切术、消融治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等。[2]
1967年,Richart首先提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8]1974年,Zur Hausen首次提出HPV感染与宫颈肿瘤有密切关系。[9]1991年,Bethesda分类系统提出的CSIL分级将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分为两级,1992年,中国召开的卵巢子宫肿瘤病理研讨会推荐应用这种两级分类法。[10]

定义

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指HPV感染后,在鳞状上皮内形成的具有相应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的上皮内病损。女性生殖道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处的鳞状上皮内病变,临床上常三者或二者同时存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