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 neoformans),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感染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可侵犯人体脑膜、肺、皮肤、骨骼等组织器官。[2]1895年,Busse和Buschke从人类的病腿胫骨肉瘤上和病损的皮肤上分离出了新型隐球菌,[6]首次发现了该菌可对人类致病。[7]新型隐球菌病呈世界性分布,高度散发,该病发病的男女比例大约为3:1,[8]青壮年多见。[2] 新型隐球菌为环境腐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中,也可存在于人的皮肤、黏膜、粪便等处。鸽粪中新型隐球菌的密度高,是新型隐球菌病最重要的传染源。环境中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疾病,或成为带菌者。人通常是通过吸入环境中气溶胶化的新型隐球菌孢子而感染。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肺新型隐球菌病、皮肤新型隐球菌病、骨骼与关节新型隐球菌病等类型。肺新型隐球菌病有咳嗽、黏液痰、胸痛等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有逐渐加重的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肤新型隐球菌病有痤疥[jiè]样皮疹,皮疹中间坏死形成溃疡等表现;骨骼新型隐球菌病有胀痛、冷脓肿形成等表现。新型隐球菌病的相关检查包括脑脊液墨汁涂片直接镜检、T淋巴细胞检测 、血清学检查、X线检查等;该病的诊断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2] 新型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案根据感染部位和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有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肺外的新型隐球菌病均需要治疗,抗真菌治疗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还可给予降低颅内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轻,中型肺新型隐球菌病患者一般可使用氟[fú]康唑治疗,重症患者尤其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者可联合两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病可通过鸽粪卫生管理、保护高危人群、防治艾滋病等方式进行预防。预后方面,未经治疗的隐球菌脑膜炎病死率100%,治疗后仍有10%~40%的病死率,存活者有20%~25%的复发率。[2] 分类
按照临床表现,新型隐球菌病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肺新型隐球菌病、皮肤新型隐球菌病、骨骼与关节新型隐球菌病、播散性或全身性新型隐球菌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