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

特殊教育模式
少年班亦称“大学少年班”,[1]少年班是针对早慧少年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指一些高等学校本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原则,举办的以少数智力超常少年为招生对象来进行系统专业训练的班级。[3]少年班招生对象为学习成绩优异、智力超常,身心健康,具有创新潜能并实际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年龄在15周岁以下的初、高中在校学生。[2][4]
中国大陆的少年班始于1978年,在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建议下中国多所高校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停止招生。[3]1986-1987年,按照中国教委的规定,少年班招生模式改为统考,即在陕西山西四川河南甘肃宁夏、湖北七省区招收参加高考并经大学面试的、年龄小于16周岁的学生。[5]1988-2003年实施了强调智力水平的单独招生模式。1988年,在总结1986-1987两年少年班招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中国国家教委批准,少年班招生模式恢复为学校自主组织招生。[5]2010年,中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清华大学等开展近20次调研,该选拔体系也被清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北京八中等40余所中学不同程度地借鉴。2018年,“科学选拔、因材施教、敦笃育人——西安交大少年班32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
符合招生条件的在校生,经所在中学推荐,直接向招收少年班的高等学校申请,经所报高校预选合格,发给准考证,考生持证到所在市县(区)招生办公室报名。[2]少年班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少年班招生的人学考试有两种方式:招生学校单独进行考试;考生参加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6]

发展历程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等科学家的大力倡导下,创建了少年班,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推动中国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7]在招生中发现,少数少年中学生智力超过同一年龄的其他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实际文化程度已经达到了高中毕业水平,很有培养前途,也许可以“早出人才"。经批准,中国科大将这些智力超常的少年招收入学,单独编班,设专人管理,因材施教,称为“少年班”。邓小平对试办少年班的做法表示支持,希望扩大到另一些重点大学。1985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除中国科技大学外,再增加12 所高等学校招收少年班学生。这12所高等学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6]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又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了“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优秀学生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已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