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

2017年创立的科研机构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简称:量子院),是北京市政府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在2017年12月24日共同建设的科研机构,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10号院西区3号楼。院长为薛其坤向涛[a][1][2][3]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以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为目标,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整合北京现有量子物态科学、量子通信等领域骨干力量,引进全球人才,形成结构稳定、学科全面的研究梯队,同时组建技术保障团队,致力于推动量子技术走向实用化、规模化、产业化。[1]2019年,龙桂鲁以“双聘制”形式加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担任该院副院长。[4]2020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博士魏世杰清华大学博士李行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龙桂鲁合作,开发了一款量子计算机“应用软件”,使量子计算机能够计算分子基态能级和对应的电子结构。[5]2023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正式发布quafu量子计算云平台。[6]2025年2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相关团队合作,提出单向量子直接通信理论,并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系统,创造了在104.8km标准光纤通信实验测试中连续168小时、速率为2.38kbps的稳定传输纪录,量子直接通信从理论构想迈向实际应用阶段。[7][8]
2021年10月,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被表彰为“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9]

发展沿革

2017年12月24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在北京成立。[1]同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审议通过研究院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当选研究院院长。[10]2019年,龙桂鲁以“双聘制”形式加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担任该院副院长。[4]2020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博士魏世杰清华大学博士李行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龙桂鲁合作,开发了一款量子计算机“应用软件”,使量子计算机能够计算分子基态能级和对应的电子结构。[5]2022年,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团队和陆建华教授团队合作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通信距离达到1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