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毒

引起麻疹的病原体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属于副黏病毒科的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是麻疹(measles)的病原体。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如无并发症,预后良好,[2]是中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6]麻疹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麻疹病毒感染还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发生有关。[2]
截至2018年,WHO将麻疹病毒共划分为8个进化枝,24个基因型[5]麻疹病毒为球形或丝形,直径约120~250nm,有包膜,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核心为不分节段的单负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6kb,包括N、P、M、F、H、L共6个基因。该病毒可在多种原代或传代细胞(如人胚肾、人羊膜、Vero、HeLa等细胞)中增殖,并出现细胞融合或形成多核巨细胞病变等。[2]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人群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如果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接触病毒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麻疹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高热可酌用小剂量解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咳嗽可用祛痰镇咳药;剧烈咳嗽和烦躁不安者可用少量镇静药。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4]疫苗有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等。[2]
根据WHO的资料,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3亿儿童患麻疹,导致700万~800万儿童死亡,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WHO已将消灭麻疹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后的下一个目标。[7]

历史

1911年,哥特贝格等用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及咽拭子感染猴子,证实了麻疹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1930年,勃来兹应用鸡胚培养麻疹病毒成功。[8]1954年,恩德斯(Enders)与皮布尔斯(Peebles)用人胚肾及猴肾细胞分离培养出麻疹病毒,随后又将病毒适应在鸡胚细胞,为制备疫苗奠定了基础。1963年,两种麻疹疫苗(福尔马林灭活的明矾沉淀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在美国获准使用。其中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较差,并有使接种儿童发展为非典型麻疹的潜在危险。[9]中国也于1965年自行研制了减毒活疫苗并开始普种,从此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降低。[8]1968年采用进一步减毒变异株Edmonston B制备活疫苗,至今仍广泛应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