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塔

清代专供收容死婴的塔型建筑
婴儿塔(baby tower)是19世纪西方旅行者[3]对主要存在于清代上海浙江等地区[2]的专供收容死婴的塔型建筑物[1]的称呼。

建筑样式

婴儿塔大都是砖石建筑,独立建筑,直径约5米,呈圆形、多边形或方形,顶上覆瓦。尸体从一个窗户一样的开口丢进去,一块通过铰链固定于横梁上的方木门以阻挡风、鸟和田鼠进入。任何打算弃尸的人,需要首先推开木门,随后木门会因自身重力回复原位。有些婴儿塔有两个相对而设的窗口,一个在塔的左侧正面,用于丢弃男婴,另一个在对面,用于丢弃女婴。为防弄错,左边的木门上常刻有“男儿”、另一边刻有“女儿”。因此塔内这些小亡灵再也不可能滥交,冥界的道德也进步了。婴儿塔没有门,因此没有任何活人进入过塔内,同时贪婪的猪、狗或田鼠也进不去。 [1]
塔的前方经常立有石碑,上写“积骨塔”或“孩儿归所”,告诉人们这里是处理死婴的房子。一般还另有一块碑,或者嵌在塔壁内、或者紧挨塔前而立,上面刻着那些出于对遭到父母遗弃、露尸荒野的幼小灵魂的同情,而出资修建这座建筑的善人们的名字。这块碑对建塔之人和婴儿来说都最实用,它一目了然地告诉小亡灵们,当善报的时机来临,应该保佑哪些人的财富、健康、幸福和儿孙满堂。[1]

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