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村镇建设
宋朝南迁后,境内人口骤增,固定的交易市场次第形成,低塘曾有市、街、镇之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道姚周公路(胜周线)通车,纵贯低塘境内,民国三十二年(1943)低(塘)庵(东)公路建成,又凭借中江(姚江至低塘新堰头)与中河(现慈溪)联通,低塘南至余姚,北至长河庵东的交通十分便利,水陆畅通,船车频繁,此时已成为慈溪的棉花、土布、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及海盐的交易场所和集散地,有总长300米的十字街道,设有各类行、店 、庄、铺。 1949年后,集镇逐步发展,建立供销社,设立多个门市部,生产、生活资料的供产基本满足需求。1959年填街河200米建南朝北面两层楼的街面房子,拓宽路面。1963年低塘、临山、横河三个区合并为低塘区,辖17个公社,地域面积和人口占全县的近三分之一,驻地低塘集镇,低塘成为姚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快了经济发展和集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