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化学系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浙江大学化学系是浙江大学的一个学系。
1897年,“求是书院”创办,开设算学、格致(物理)、化学等课程,并设有物理仪器室和化学实验室。同年,之江大学的前身育英书院成立,并设置化学科。1914年,育英书院发展为之江大学。1920年,化学科发展为化学系。1915年,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设置应用化学科,后发展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1926年,有机化学家汪猷院士毕业于此。1928年,国立浙江大学定名,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成立,设有数学门、物理门、化学门等。1929年改称学系。1934年,周厚复教授任化学系主任,纪育沣院士时任化学系教授。1936年,竺可桢就任浙江大学校长,邀请众多著名科学家加盟,物理化学家吴浩青院士同期毕业并留校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化学系随校西迁,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涌现众多突出成果,师资雄厚,培养大批杰出人才。李约瑟博士盛赞浙大为“东方剑桥”。此间,周厚复、王琎先后担任系主任,1941年王葆仁接任直至1951年。1946年抗战结束后化学系回杭办学。1946年、1948年,卢嘉锡两度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1951年,化学系部分教师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王葆仁教授等调至中科院。1952年院系调整,以吴征铠为首的大部分教师及学生随浙江大学化学系调至复旦大学,王琎等教师与之江大学化学系师生进入新组建的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只在化工系保留一个化学教研室。1958年,浙江大学重建化学系,杨士林教授任系主任并当年招收新生,设有5个教研组。同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建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并迁至松木场。合并时多位著名学者任化学系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化学系均取得长足进步,在不同年份分别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被批准为教学基地等。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相关化学教学单位并入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化学系。[1]化学系历史悠久,培养了众多杰出化学家,包括纪育沣王葆仁吴征铠等35位中外院士,他们在此学习或工作[1]
该学系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化学系现有教职工166人,博士后53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共67人。包括1位中科院院士,3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3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在读学生包括本科生409人,硕士生254人,博士生301人,留学生12人。学系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等多个领域。学系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光催化剂,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以及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等。此外,学系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系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1]

系所历史

浙江大学化学系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几经演变,求是书院1912年发展为浙江高等学校,并于1915年创建化学系,1928年发展为浙江大学化学系;育英书院1897年创建化学科,1914年育英书院发展为之江大学,化学科于1920年发展为化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化学系与之江大学化学系合并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1958年发展成为杭州大学化学系;1958年浙江大学恢复化学系。1998年四校合并后,由浙江大学化学系与杭州大学化学系、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合并组建成新的浙江大学化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