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治安(1896年~1954年),原名治台,字仰之,国民党陆军中将。故城县东辛庄村人。16岁从军,自伙夫、士兵起步,逐阶而上,曾先后担任排长、连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河北省主席、第十九军团军团长、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第三绥靖区司令长官等职。淮海战役后,任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副司令。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随国民党残部飞往台湾。1954年12月16日在台北郁郁而终,时年59岁。[1]
人物经历
冯治安从戎之初在冯玉祥部效力,因其温厚谦和,善与人处,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屡受冯玉祥奖掖与提拔。七七事变后,尤以指挥卢沟桥抗战被载入中华抗日名将史册。
在民国22年(即1933年)2月的喜峰口抗战中,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37师师长的冯治安,成功指挥部队突袭并占领了白台子的日军阵地,有效截断了敌军退路,并焚毁了敌 军车辆10余辆。随后,他组织大刀队对黑山咀宿营的500余名日军进行了英勇的砍杀,几乎将其全歼。然而,由于后援不继,冯治安被迫下令撤退,期间有50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对此,冯治安深感悲痛,与将士们抱头痛哭。同月10日,冯治安在喜峰口外再次指挥多路部队发动突袭,并取得胜利,毙伤日军近5000人。之后,他又在罗文峪及撒河桥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其指挥的部队血战三昼夜,终因东翼友军弃守而遗憾撤出阵地。
民国25年(1936年)后,随着日军侵略步伐的加快,他们频繁向第29军挑衅。作为军长的冯治安,严令部下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进行反击。例如,当日军在颐和园嚣张跋扈时,他立即命令驻军进行取缔;当日军为炫耀武力出城演习时,他则组织部队在同一地点进行针对性演习。此外,他还命人组织大中学生进行暑期军训,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变。因此,日军将冯治安视为“二十九军中的顽固抗日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