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郡

古代的地名
城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西汉置郡,治所在莒县(今属山东省莒县城阳街道),屡改为城阳国。东汉初省并,汉末曹操复置。西晋末年,城阳郡废除。[1]

历史沿革

秦代时,城阳郡隶属于齐郡。西汉初期,这片区域成为刘肥所封齐国的支郡,并一度作为吕后之女鲁元公主汤沐邑汉文帝在位期间,该地区经历了频繁的行政调整:汉文帝元年(前179年),该地区回归齐国版图;文帝二年,分城阳郡置城阳国,并册封刘肥之子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城阳王刘喜的封地被迁往淮南,城阳除为郡;十六年,又徙淮南王喜为城阳王。
城阳国的范围大致覆盖了今山东省的莒县五莲县沂水县沂南县莒南县临沭县费县以及枣庄市山亭区等地。汉武帝时,城阳郡被细分出多个侯国,成为汉代分封侯国最为密集的郡之一。汉成帝时期,城阳国的领土有所缩减,仅余四县。汉平帝时,据户籍统计,城阳郡内共有56642户,人口约205784人。
王莽篡汉后,城阳郡更名为莒陵。进入东汉,于建武十三年,城阳国被并入琅邪郡。直至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重新设立城阳郡,并将其划归青州刺史部管辖。西晋太康年间,城阳郡的治所迁移至莒县,下辖十县。晋惠帝元康末年,城阳郡的部分县份被划出,分别设立了平昌郡和高密国,随后整个城阳郡也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