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

中国制造的第一款喷气歼击机
1
4
歼-5(英文:J-5)战斗机,原名56式,是中国第一款国产喷气式歼击机[4][2]
新中国成立后,在朝鲜战争空战中面对美国空军的现实,中国开始了仿制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工作。[5]歼-5战斗机是参照苏联米格-17φ(米格-17F)型战斗机研制,[8]沈阳飞机制造厂于1954年承担了喷气式歼击机的研制任务。[7]1955年3月,苏联提供的成套资料到厂,新机试制工作迅速全面铺开。[9]1956年7月,第一架歼-5歼击机完成总装。[3]1956年7月19日,歼-5在沈阳首飞成功,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3]同年9月8日,歼-5歼击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7]9月27日,首批10架歼-5型喷气式歼击机装备部队。[6]1957年歼-5亮相,飞越天安门上空。[3]1959年5月停产。[3]截至2020年,所有歼-5已经退出现役。[10]
歼-5歼击机长11.36米,翼展9.6米,高3.8米,全重5909千克,乘员1人。装备“涡喷-5”型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1145公里/每小时。[4]该机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全金属结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等特点。[5]
歼-5歼击机共生产767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海军的主力装备,在福建前线和广西击落击伤多架入侵敌机,屡立战功。此外,歼-5还外援朝鲜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歼-5的试制成功,使中国建立了喷气式飞机制造的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跻身世界少数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行列。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跨入了喷气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空海军航空装备开始立足于中国生产。[3]在歼-5的基础上,成都飞机厂研制歼-5甲和歼教-5飞机。[8]

发展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