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病》,是鲁迅在1926年10月7日写的散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1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1期[1],收录于《朝花夕拾》散文集中[2]。
《父亲的病》是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形象地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3]。作者以深刻透彻的剖析和生动逼真的艺术描绘,揭示了封建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清王朝末年闭关自守、腐败衰落的 社会制度[1]。
作品原文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