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

晋代医学家
王叔和(201年—280年)[1][a],名熙,字行,高平(今山东省邹城)人。[3]晋代著名医学家、医书编[zuǎn]家。[4]王叔和学识渊博,为人诚实。曾担任太医令,[5]中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著述《脉经》。[6]《脉经》是一部描述和区分各种脉象的专书,被誉为我国最早脉学专书。[7]书中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包括脉象24种、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脉学产生了深远影响。[8]
王叔和性格沉静,擅长脉学之理和修身养性之术。他博好经方,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其擅长脉学。著有《脉经》,对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整理,使之得以保存。他还著有《论病》六卷,但未见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性格。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