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绣

中国近代历史名士
朱绣,字锦屏,今青海湟源县人。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出生于湟源一商人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二位兄长自幼随其父经商,而朱绣因天资聪颖,被送到私孰,拜湟源名儒杨景升为师,勤奋读书,在经史文辞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3]

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清统治已摇摇欲坠,文人士子们想以科考求得一官半职已不大可能了。15岁的朱绣,辍止学业,来到西宁,在“钱泰茂”商行当学徒。朱绣虽弃学从商,但其求学进取之心未泯,一有闲暇便孜孜读书。不久,他在店里当了会计,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京津一带的商客前来西北经商的不少,他们将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带到甘青,使朱绣对青海以外的世界益感兴趣,想尽快获得一些新知识,来弥补所学之不足。于是,他托人先从天津订购了《益世报》,以后又从上海订购了《申报》和《大公报》,这些闻名全国、代表一时思想文化潮流的报纸,成为朱绣了解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教材。其中介绍、宣扬的“救国救民”的新思想、欧美资产阶级的新式教育、西方近代文化知识等新概念、新事物使朱绣耳目为之一新,思想大受启迪。这些作法在现在人看来,有些不可理解,但在当时,青海地处边远,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朱绣则率先从外省订购赶紧物,关心时事,了解信息,成为青海近代知识界中较早订阅新式报刊,接触新思想的学人。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朱绣24岁时,爆发了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当时青海甘肃管辖,时任青海西宁总兵的马麒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附庸风雅地拢络四方社会贤达。一日,马麒智囊黎丹前往“钱泰茂”商行购物,见朱绣阅读报纸,很感惊奇,上前搭话,方知朱绣藏有许多种新式刊物,且学识广博,通晓古今,胸怀大志,气度不凡,远非一般商人。于是二人结为挚皮,过往甚笃。不久,便推荐朱绣为西宁道尹公府随员。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已近而立之年的朱绣以西宁道属参议会议员的身份,先后到兰州、西宁、洛阳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学习。每到一处,朱绣都注重实际察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学问广其见,以游历作为证明”。在各地考察时,朱绣还注意搜购一些有新思想内容的书刊,结交一批社会名流。《京报》主编邵飘萍就是他在游历中结识的。邵飘萍称他“乃今世奇地异能之士”,引“为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