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耕

原江苏省盐都县政协主席
董加耕,原名董嘉庚,男,汉族,1941年生,中共党员。[1][2]曾任江苏盐城团地委书记、盐城县委副书记、团中央委员、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成员、盐都县政协主席等职,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1961年5月,董加耕毅然放弃去北京大学深造的机会,立志回乡务农,他的行动曾影响上世纪中国乃至前苏联等国内外千千万万青年的行为。
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董加耕入选“共和国英模”50人。2005年董加耕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

人物经历

董加耕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天他高中毕业,面临着升学还是回乡的两种选择,作为盐城县龙冈中学的预备党员、团支部书记,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各门课程超过96分,老师们都希望他上大学,但他却在升学志愿书上填上“回乡务农,立志耕耘”。董加耕立志要回乡务农,使老师和同学们难以理解,他们觉得将这么一块好材料送到农村去种庄稼实在可惜,他回答说:“正是因为党的教育培养,才使我懂得一个年轻人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10天以后,董加耕得到县委的批准,用一根扁担挑着书籍和行李回到家乡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董加耕回家种田的事,在乡亲们中间引起不少议论,有位老伯用旱烟袋敲敲他的后脑壳说:“加耕,人家读书越读越远,你呢,从城里读到乡下,我看你是读书读呆了啊。”董加耕回答说:“大伯,古话说读书越多越明理,我读了书懂得了要用知识建设新农村的道理,才回家劳动的。”
当时正值中国农村面临连续自然灾害,经济最困难时期,他回乡时,公共食堂还未解散,浮肿病到处皆是,董加耕没有动摇信念,吃腌蒿子、豆饼,照样乐观的唱着:“洪湖水,浪打浪”等革命歌曲,赤膊和乡亲们一起拉犁、割稻、罱泥,扬场。董加耕回乡后,已经当了小学教师的女友与他分了手。公社党委决定调他到邮电所工作,他却发誓“决不从第一线撤退”,连母亲的眼泪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这几句话后来成为传遍全国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