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陈宇翱,男,1981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启东市王鲍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1][2][3]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并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等多个量子信息研究方向。[1]
1998年,陈宇翱在冰岛举行的第2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两个冠军,同年,陈宇翱进入中国科大深造,大三时师从潘建伟教授,开始了他在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科研历程。[6]2008 年,陈宇翱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1]曾先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因茨大学、马普量子光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2013年4月获得“菲涅尔奖”。[4]2016年6月1日,陈宇翱在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等量子信息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研究成果。[7]同年12月,陈宇翱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小组成功制备了综合性能最优的纠缠光子源,首次实现了十光子纠缠。[8]2017年9月12日,陈宇翱所在团队在超冷原子体系中发现了拓扑量子物态中的准粒子——任意子。[9]2019年12月,陈宇翱所在的研究团队,首次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观测到了极宽的d波势形散射共振,并入选“2019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10]2021年1月,陈宇翱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刊登在《自然》杂志。[11]同年3月,陈宇翱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与其他团队在超导量子系统上验证了用超导量子比特实现量子纠错码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于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上。[12]2022年2月,陈宇翱所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第二声”的衰减率,[13]相关成果于2月4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14]2024年1月25日,陈宇翱所在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原子光晶格钟。[15]2024年7月,陈宇翱所在团队成功构建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16]
陈宇翱首次实现五、六、八、十和十二光子量子纠缠、实现百公里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及双向纠缠分发。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作为项目工程总师的陈宇翱教授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国家发改委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结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世界上空间尺度最大、规模最大的星地广域量子通信网络。[17]陈宇翱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成果曾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亮点”,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并曾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家奖,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原子分子物理分会青年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等荣誉。[1]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