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贻汾-抖音百科
汤贻汾(1778年~1853年),字若仪,号雨生,别号少云子、少云道人,晚号粥翁、琴隐翁[1],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代书画家[4],与画家方薰、奚冈、戴熙齐名,有“方奚汤戴”之称[2]。 汤贻汾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汤大奎为乾隆年间进士,父亲汤荀业读于国子监[3]。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爆发林爽文起义,凤山城破后,汤贻汾的祖父、父亲同时遇害[2]。乾隆六十年(1795年),汤贻汾袭云骑尉世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一月,汤贻汾补授大同镇总兵麾下的灵丘路都司。道光三年(1823年),汤贻汾赴任山西大同府云骑都尉,主要负责灵丘的安全事务;后逐步升迁,担任代州参将、温州副总兵、浙江乐靖副将等职[2]。道光十二年(1832年),汤贻汾托病辞官返里,后定居金陵(今南京市),筑琴隐园、狮子窟。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南京,汤贻汾协助两江总督陆建瀛日夜督防,战败城陷后,汤贻汾投水而死[4]。 汤贻汾是一位全才型人物,通百家之学,精诸家之艺[4]。汤贻汾擅于画山水、花卉,其山水受董其昌影响,承继“娄东派”传统,后来发展为淡墨干笔皴[cūn]擦法,枯中见润,自创一格,境界平实[5];其传世画作有《姑射停云图》卷、《琴隐图》轴、《秋坪闲话图》轴、《紫阳讲舍图》《花卉山水册》《山水图》册页、《荻庐问字图》轴、《铁笛楼图》轴等[1]。在绘画理论方面,汤贻汾撰有《画荃析览》,另有《艺术丛书》《画论丛刊》等传世;在诗词方面,汤贻汾留有《汤贞憨公诗钞》《隐琴园诗集》《隐琴园词稿》《江东词社词选》等;在音律方面,汤贻汾创作了《寻梦》《卜梦》《袖访》《巾盟》等多首作品[3]。《清史稿》曾评价汤贻汾,“清画家闻人多在乾隆前,自道光后卓然名家者,唯汤贻汾、戴熙二人。”[4] 人物简介
汤贻汾,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七十六岁。出生于今常州,后随父母去福建。后祖父汤大奎调任台湾凤山(今高雄县)知县。乾隆五十一年(1786),爆发林爽文起义,凤山城破后,祖父汤大奎与父亲汤荀业同时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