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大学

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组合体
北平大学,即国立北平大学,是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组合体,建制包括女子文理、法商、医、农、工5个学院18个系以及2个专修科。五个学院的校址分散各处,名义上虽然统一,但实际上各行其是,各院均有相当独立性,是一个松散的联盟。[1][2]
北平大学的诞生与大学区制度息息相关。1928年,为配合北平大学区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撤销中华大学的名称,改为北平大学,由李石担任校长。北平大学除了具有学校的职能外,还行使教育行政职能。[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至西安。1937年北平大学与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组建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迁往陕西城固。抗战胜利后,北平大学未能复校,大部分师生留在西北地区,成为后来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农业大学等学校的建校基础。[3]

历史沿革

1927年,北洋政府因为连年军阀征战,国库空虚,且因为各大学科系重复设置,资源重复浪费,下令将北京九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年尾国民政府北伐完毕,南京教育部计划采取法国拿破仑时代之大学院制(拿破仑时代全法国只有一所帝国大学,该帝国大学除负责大学教育外,还身兼教育部功能,管理各级学校),将全国分为数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先在北平,江苏,浙江,广州试办,在北平,除先前北京九所国立大学外,天津的北洋大学,河北保定河北大学亦在合并之列,预定组成国立中华大学,旋因北京大学抗议,改为组成国立北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