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璪

唐代书画家
[zǎo](一作藻,约735~785),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擅长文学,善画山水松石,尤以画松为人所称道。张璪曾任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等。[1][2]
唐玄宗天宝(742-756)中,张璪任官尚书郎。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陷洛阳长安,张璪与郑虔王维等朝官被驱迫至洛阳,胁受伪职。肃宗至德二年(757)秋,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张璪按治伪官,张璪与郑虔、王维同被囚于京师宜阳里杨国忠旧宅待罪,为宰相崔圆召至私邸,绘名画数壁。[3]
张璪的山水画一大特色是以墨为主,不看重五彩。荆浩笔法记》云“张藻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1]朱景玄评价他的山水画“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盖以为“其近也,若逼人面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1]

人物简介

张璪[zǎo],一作藻。字文通,汉族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官至检校祠部员外郎。后坐事贬衡、忠两州司马建中三年(782)作画于长安,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创破墨法,工松石。朱景玄谓其画松:“手提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枒之形,鳞皱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又评其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当时有毕宏(庶子)亦以写松石擅名于代,一见璪画惊异之,因问其所受。璪答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此说对中国画论有深远影响。画迹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六件,著录于《宣和画谱》;《松石图》后归郭佑之,著录于《云烟过眼录》。又《流水涧松图》,传说也是他的作品,著录于《清河书画舫》。著有《绘境》一篇,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