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下都遗址-抖音百科
燕下都遗址(Lower Capital of Yan State)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部高陌乡、凌云册乡,距县城中心4公里。形状呈长方形,东西约8公里,南北约4至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已知发现的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遗址。[1][2][3][4][a] 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 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5][2]春秋后期,燕在今易县境内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建陪都武阳城,燕文公时迁都于此,改称“燕下都”。战国时,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大举扩建,至秦灭燕,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300余年。[6][7]1929年,考古学家马衡教授带队调查了河北省易县境内的燕下都遗迹,1957年-195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局先后组织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勘察。1964年以来,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又钻探故城内外遗址、古墓葬,并作重点发掘,深入研究。1982年10月,燕下都文物保管所在易县成立。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对燕下都遗址进行了4次一般性考察,2次全面重点探查,6次重点考古探查,7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清理,29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22598平方米,围绕燕下都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出版三部专著,发表学术报告和研究文章100多篇。[8][3][1] 燕下都遗址及其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凭证。1961年3月,燕下都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2021年10月18日,燕下都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9] 历史沿革
燕下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