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杀手

连续杀人犯
连环杀手又称连续杀人犯,是一个或多个杀手把受害者一个又一个地杀害,多数是谋杀。在现代城市中,杀手的心理可能是精神疾病发作,或是对目标人性物化,爱操纵目标人物的生命,视目标人物如蝼蚁,可能有性欲,或道德观极端化而自命为判官,“替天行道”,[1]有牺牲自己以达成梦想的心态。

基本含义

一般的人总认为连环杀手外观必定像疯子或狂人一般,品德低劣,事实上未必,连环杀手外表多半与一般人无异,甚至很迷人,并且有高尚的情操或严格的道德感,甚至不乏高学历者,(著名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即是最好例子),也给人他们很容易亲近的错觉。简单的说就是绝大部分连环杀手在被捕之前几乎都不会让人把他们跟他们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当然,本来就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是非常孤癖,生活几近与世隔绝的连环杀手也并非没有,造成连环杀人心理的成因众说纷纭,部份连环杀手曾被确认为幼年受虐导致,另外有些科学家经过脑部扫描发现部分连环杀手的脑结构有与常人相异之处,提出连续杀人犯可能可以早期筛选出来的假设,引起更大争议。
连环杀手最大的特征,就是“固定”,杀人动机、杀人模式以及杀害对象都不轻易改变,这是因为连环杀手的杀人行为是为了要满足心目中一个固定的理想目标的缘故。这个目标的内容可能与一个或多个人的性以及权利,甚至生存有关,也可能纯粹是一些道德文化观念,但内容扭曲、和现实脱节,连环杀手如同一般的罪犯,他们也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行为解释,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要再重现一次心中的目标,杀人模式也几乎都固定,不易改变。
根据学者海伦摩里森(Helen Morrison)的研究,证实并没有任何连环杀手皆共通的心理背景,一个人发展成连环杀手,重要关键可能是文化教育、社会、家庭、经济、宗教信仰等背景,也可能是基于人类情感发展的障碍导致认知与现实脱节,并且浸醉于梦想而不能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