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文库:文心雕龙札记-抖音百科
《世纪文库:文心雕龙札记》是由黄侃撰写的关于《文心雕龙》的深度解析著作,最初于1927年由北京文化学社出版,后多次再版。该书被认为是现代文心雕龙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在学术界受到高度评价。[1][2] 作者简介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博览群书。青年时期,受革命思想影响,参与新文化运动,成为同盟会成员。1914年起,黄侃在北京大学担任教职,讲授辞章学和中国文学史。黄侃性格鲜明,喜饮酒,少睡眠,最终因健康问题英年早逝。尽管生命短暂,但他以其深厚的学术成就,被誉为连接古今学术的杰出学者。黄侃在北大讲授《文心雕龙》时仅28岁,正值壮年,随后整理讲义成书,即《文心雕龙札记》。 成书背景
黄侃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听其师章太炎讲解《文心雕龙》。1914年9月,应章太炎推荐,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学、词章学及中国文学史,其中包括《文心雕龙》的部分,名为“文章作法”,主要涉及创作论的20篇。《文心雕龙札记》是黄侃1914年至191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的讲义。具体完稿时间不确定,据钟歆《词言通释》所述,约在1916年完成,但徐复观提到《隐秀》篇补文直至1917年才完成。在正式出版前,部分内容已刊登于《新中国》《华国月刊》等杂志。1925年前的文章标题未见“札记”字样,此后则普遍使用。黄侃创作《文心雕龙札记》的动机有多方面考虑。一方面,他在书中的题辞和略例中表达了纠正《文心雕龙辑注》错误的愿望。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札记》旨在批评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削弱其在北京大学的影响。黄侃在书中明确表示:“世人忽远而崇近,遗实而取名,则夫阳刚阴柔之说,起承转合之谈,吾侪所以为难循,而或者方矜为胜义。”这与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提出的“阳刚阴柔”之说相悖。章太炎也曾提到,黄侃与桐城派的竞争。当时,桐城派学者姚永朴将其课程内容编写成《文学研究法》,该书体例与《文心雕龙》相似,探讨了文学的起源、流变、本质、功能、风格等问题,巩固了桐城派在北京大学的地位。《文心雕龙札记》的问世是对桐城派观点的有力批判,有助于改变其在北大的影响力。黄侃在书中提出的新观点,如文章的“道”是自然之“道”,文章的“气”是自由之气,使得他在桐城派与新派之争中取得了胜利。此外,有学者认为黄侃急切地结集成书,是为了应对新文化运动中被批评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情况。1917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白话文学,贬低文言文。钱玄同批评黄侃是旧文学派的一员。黄侃在《札记·章句》中回应了这一批评,认为只要“一字之义”能够理解,那么组成“数字之义”的词语也应该能够理解,因此中国不需要专门的语法书籍。他还引用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的观点,认为文法并不适用于文言文,暗示了新文化运动作为对手的存在。还有学者推测,黄侃得知弟子范文澜计划出版《文心雕龙讲疏》后,急于出版《文心雕龙札记》,以免他人不知道《札记》的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