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远

五代将领
杨光远(?-945),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将领,沙陀人。原名阿檀,后改名光远,字德明。最初在后唐庄宗时期担任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1]石敬瑭叛唐后,杨光远随张敬达讨伐,但被契丹围困在晋安寨几个月。后降晋,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后晋时期,杨光远任官穷奢极欲,杀人如麻。历任天平军节度使、北魏博行府节度使、西京留守等职。出任平卢节度使时,勾结契丹叛晋,被晋出帝李守贞符彦卿进攻。[2][3]
开运元年(944年)11月,杨光远之子杨承勋打开青州城投降,杨光远被杀。

人物生平

父阿噔啜,后改名[jiān],事唐武皇为队长。光远事庄宗为骑将,唐天[yòu]中,庄宗遣振武节度使周德威刘守光幽州,因令光远隶于德威麾下。后与德威拒契丹于新州,一军以深入致败,因伤其臂,遂废,罢于家。庄宗即位,思其战功,命为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尚书右仆射,戍瓦桥关久之。明宗朝,历[guī]、瀛、易、冀四州刺史。光远虽不识字,然有口辩,通于吏理,在郡有政声,明宗颇重之。长兴中,契丹有中山之败,生擒其将紥拉等数十人,送于阙下,其后契丹既通和,遣使乞归之,明宗与大臣谋议,特放还蕃。一日,召光远于便殿言其事,光远曰:“紥拉等北土之善战者,彼失之如丧手足;又在此累年,备谙中国事,若放还非便。”明宗曰:“蕃人重盟誓,既通欢好,必不相负。”光远曰:“臣恐后悔不及也。”明宗遂止,深嘉其抗直。后自振武节度使移镇中山,累加检校太傅,将兵戍蔚州

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