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是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1403年-1424年)的年号,共历时22年。永乐年间,明朝国势强盛、经济持续发展,史称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得天下后,于1402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下令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并于七月初一日决定翌年(1403年)为永乐元年。据记载,起初拟定的年号是永清,后来才改为永乐。该年号因与之前张重华等前代"僭伪"之君年号雷同,故被认为"兵后匆匆"而"不暇详考"所致。1404年(永乐元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位期间,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明成祖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于用人,振兴文化,曾说:"斯民小康,朕方能与民同乐。"后世评价远迈汉唐,尊 称永乐大帝。明仁宗即位后,沿用永乐年号,次年改元洪熙。 在位皇帝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