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郎”本是地名称,为镇政府所在地,今冠为镇名。“公郎镇”原属“浪沧乡”,前沿“浪沧区”。明代中期,今公郎镇所在地设有浪沧巡检司;1914年,南涧巡检司,澜沧江巡检司改设分县,即南涧分县(治在南涧)、澜沧分县(治在公郎);1932年,废南涧、澜沧分县置区;1940年。废区设浪沧镇;1958年,为公郎公社;1963年,改浪沧区;1988年,置乡;2000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浪沧乡,成立公郎镇,同年10 月1日正式撤乡建镇。[2] 2022年,公郎镇年度收入合计38259948.09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38259948.09元,占总收入的100%。[3]
历史沿革
“公郎”本是地名称,为镇政府所在地,今冠为镇名。“公郎镇”原属“浪沧乡”,前沿“浪沧区”。据清朝蒋旭纂[zuǎn]的《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灾祥”的记载:“凤凰鸣于南山。贞观二十二年。细奴逻受张氏之让。适凤集于南山。在于浪沧江巡捡司之北。山即名凤凰山。秋冬百鸟来朝。”故早在唐贞观时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就在今公郎设立巡检司,公郎归入了大唐版图。明代中期,今公郎镇所在地设有浪沧巡检司,由蒙化府辖(后改蒙化直隶厅,民国元年改称蒙化府)。清雍正七年(1729),终止了定边县,设南涧、澜沧江巡检司及安乡罗求里,属景蒙辖。民国三年(1914),南涧巡检司,澜沧江巡检司改设分县,即南涧分县(治在南涧)、澜沧分县(治在公郎),下设乡、闾,属蒙化县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废南涧、澜沧分县置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废区设浪沧镇。1958年为公郎公社,1963年改浪沧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复设区,1988年置乡。1997年,面积167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公郎、凤凰、凤岭、底私、回营、中山、龙平、金山、板桥、新合10个行政村。2000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浪沧乡,成立公郎镇,同年10月1日正式撤乡建镇。2003年末,位于东经100°15′-100°24′、北纬24°44′-24°54′之间,与沙乐乡、小湾东镇、碧溪乡、宝华镇、拥翠乡接壤,与临沧地区云县、凤庆两县毗邻,面积167.04(一说169.04)平方千米,人口22646人(其中农业人口21662人、非农业人口984人),辖新合、中山、底么、凤凰、凤岭、回营、公郎、龙平、金山、板桥10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公郎街,距县城64千米。2005年,撤销沙乐乡,并入公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