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鲁彦-抖音百科
王鲁彦(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土小说家。20世纪20年代初,王鲁彦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1][2] 王鲁彦的小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等,20世纪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他对五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这一民族特色和风格给予了肯定。王鲁彦的译著很多是选自世界弱小民族作家的作品,[1]他的散文《听潮》曾被选入中学课本。[2] 人生经历
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1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此后陆续发表不少小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人暴行的早期代表作《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 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生活中迎来了文学创作的丰收期。采用浪漫、象征等不同手法进行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发表于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上的《黄金》标志着王鲁彦的“乡土小说”创作进入了成熟的境界。小说描写了一个小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人情世态。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抗战前夕,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走向自发反抗斗争的真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