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地理区[1](zoogeographic region.faunal region)是指地球上具有独特动物区系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在动物区系地理学中被视为独立的单位。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始于施马达(L. Schmarda,1853年)和斯克莱特(P.L. Sclater,1858年),并由华莱士(A.R. Wallace,1876年)在其著作《动物的地理分布》中进行了总 结。此后,特劳萨特(E.L. Trousessart,1980年)和莱德克(R. Lydekker,1896年)对其进行了修订,直至施米特(K.P. Schmidt,1954年)进行了最新的区划调整。 分区介绍
大洋洲界
概况
大洋洲界以澳大利亚大陆和新几内亚岛为中心,这两个地区历史上曾长时间相连,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然而,澳大利亚大陆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新几内亚岛则保持着以热带雨林为主的潮湿环境。尽管如此,新几内亚岛的自然条件多样性较高,拥有崇山峻岭,且与东洋界更为接近,因此物种渗透较强。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大陆虽面积更大,但物种多样性并不比新几内亚更高。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与澳大利亚大陆和新几内亚相比,显得更加孤立,拥有更多独特的物种,但也更为贫瘠。有时,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会被分别归类为新西兰界和波利尼西亚界。新西兰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与大陆分离,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地理区之一,拥有许多珍贵的活化石。大洋洲界与东洋界的交界处被称为华莱士区,该地区同时拥有两大区系的部分特征,同时也有一些本区独有的物种,因此在生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