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之平

裴之平
裴之平(5世纪—566年),字如原,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南北朝南梁官员。裴之平是曹魏冀州刺史裴徽的后裔,父亲是南梁中散大夫裴髦,兄长金紫光禄大夫裴之高。他年少洒脱有志向,跟随叔父裴邃征讨,以军功获封都亭侯,历任武陵王萧纪的常侍、扶风弘农二郡太守,但未赴任,改除谯州长史、阳平太守,拒守侯景,因军功改封费县侯,在承圣年间迁任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太子詹事南陈陈文帝初年,裴之平除授光禄大夫、慈训宫卫尉,但他不就任,在山林筑池,种植花草,住在那里打算终老,至天康元年(566年)去世,谥僖子。

人物生平

裴之平,字如原,是裴邃的兄长、中散大夫裴髦的儿子,裴之高的第五个弟弟。他以其卓越不凡和富有谋略而著称,年轻时跟随叔父裴邃征战,并被召补为文德主帅。在梁普通年间,他参与了北伐,随都督夏侯亶攻克了涡、潼两地,因此被封为费县侯(《梁书》中写作都亭侯)。当时衡州部民发生动乱,裴之平被朝廷任命为假节、超武将军、都督衡州五郡征讨诸军事,成功平定了贼众,因而受到梁武帝的嘉奖。到了梁元帝承圣年间,裴之平的职位逐渐升至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晋陵太守陈文帝即位后,裴之平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慈训宫卫尉,但他并未就职,而是选择隐居,筑山蓄水,植树种草,享受余生。天康元年,裴之平去世,南陈朝廷追赠他为仁威将军、光禄大夫,谥号僖子。[1][2]

人物关系

曾祖裴寿孙庐江太守,为宋武帝前军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