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石学-抖音百科
岩石学(petrology)研究地壳及上地幔上部的岩石的分布、产状、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历史以及它与成矿的关系的地质学分支。来自宇宙的陨石、月岩也是岩石学的研究对象。岩石本身的利用和人造岩石也属岩石学研究范畴。 历史发展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开始利用岩石。成书于公元前约400年中国战国初期的《山海经》 ,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石的著作。古希腊学者泰奥拉斯托斯的《石头记》也是较早记述岩石的著作。但它们都只是对一些岩石进行零星描述。18世纪末叶,以德国地质学家A.G.维尔纳为首的水成论学派,提出了岩石水成学说,认为地球上岩石都是在“原始海洋”中沉积形成的。最先沉积的是花岗岩、片麻岩,次为片岩、大理岩,最后是页岩、砂岩、砾岩。甚至把玄武岩也说成是地下煤层燃烧留下的灰烬。以英国学者J.赫顿为首的学派反对水成学说,于1788年提出岩石火成说。认为花岗岩是地下深处熔融物质冷凝后结晶形成的,玄武岩是火山喷出作用形成的熔岩。两种对立学派的斗争,推动了岩石学的创立和发展。 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地质学家C.莱伊尔提出了较完整的岩石成因分类理论,把岩石分为水成岩类、火山岩类、深成岩类和变质岩类。多种成因观点为岩石学奠定了基础。偏光显微镜的发明,为研究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创造了有力的工具,打开了研究岩石微观领域的闸门,为岩石的分类描述、成因分析提供了依据。德国学者F.齐克尔发表了《描述岩石学教科书》、《矿物岩石在显微镜下的特征》,1873年 K.H.F.罗森布施发表了《岩相学主要矿物在显微镜下结构》专著,从而奠定了显微镜岩石学基础。显微镜下对岩石的研究,弥补了宏观观察的不足,是岩石学发展过程中一个突破性转折点。岩石化学的研究对推动岩石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岩石化学的形成时期。美国学者F.W.克拉克1922年发表了《火成岩平均成分》,1924年发表了《地壳成分》等著作。美国岩石学家N.L.鲍温于1928年发表了《火成岩演化》,奠定了岩浆分异作用的理论基础。在30年代前后,随着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的增多,为岩石的化学成分分类积累了可靠的数据,各种岩石化学计算方法被相继提出,如CIPW方法、尼格里法、扎瓦里茨基法、巴尔特法等,还提出了大量的岩石化学图解。它们对探讨岩石成因、划分岩浆杂岩、岩浆岩建造、岩系或岩套都起了重要作用。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应用,在确定各类岩石的物质来源、生成年代与形成温度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