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英文名Silk Road)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2]是公元前2世纪到15世纪中叶的欧亚贸易路线网络,连绵1.4万余里。[3][4]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这个名字,这一名词也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5][6][7]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建康(今南京)、 开封都曾是丝路的起点,而终点则都在大秦(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统称)。[3][8][9]海上丝路通常分为东西两条,东向航线是指自中国东北部沿海,经渤海或黄海、或东海到达朝鲜,再渡朝鲜海峡,最终抵达日本的贸易航线。西向航线则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 洋至西亚、非洲的贸易航线。[10] 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丝路沿线的商贾通过接力似的贸易,将中国丝绸贩运到中亚西亚,进而远销欧洲。同时,中国的漆器、瓷器 、茶叶等日用品和四大发明中的三项: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科技精华也传到西方。[11][3]此外,包括佛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思想以及农作物、技术工艺等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11][12][13] 2013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盟国家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14]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共33处代表性遗迹。[15]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