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Qilou buildings[1]),是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则跨建在人行道上,所以称为“骑楼”。[10][11]骑楼这种建筑类型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2][4] 骑楼这一建筑风格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至十八世纪下半叶,居住在印度东部贝尼亚普库尔的英国人,为了适应当地酷热气候,参考当地原居民在房屋前搭建宽屋檐的做法,开始修建骑楼。[10][11][2]19世纪初,新加坡总督莱佛士要求临街店铺预留五英尺公共空间,催生了相连的“五脚基”外廊式店屋。这一建筑形式随着英国殖民势力的扩张,从南亚传播到东南亚、东北亚,并最终传入中国。1878年,香港政府为改善居民拥挤的住宿情况,颁布了《骑楼规则》,并开始建造骑楼。1921年以后,广州市政府相继公布了《广州市促进马路两旁空地骑楼地建筑规程》《广州市市政章程例规》等相关简章和章程,从而加快了广州骑楼建筑的兴建速度。[12][13][2] 骑楼为行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公共走廊,骑楼底层的商铺不受天气影响,商家能正常营业,骑楼充满生活气息,适合休闲交流,反映了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9][14]
发展历史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建筑,其历史源头可追溯至约2500年前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然而,现代骑楼的概念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英国殖民者首次建造,并被称为“廊房”。[2]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2][15]